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热点关注

十万亩山林“活地图”!网友:要是有神笔估计他能画个山出来

2022-01-22     来源:中新网
【字体: 打印


十万亩山林的“活地图”


刘文鑫20岁出头时
曾在大兴安岭当过扑火队员
转业回到老家沈阳后
他还是放不下防火护林的情结
凭着丰富的守林经验
2016年10月
刘文鑫成为阳市沈北新区
马刚林场的一名专职护林员
一年中
刘文鑫老两口要在山上待9个月
“最长的一次,有3个月没下过山”
他说

在瞭望岗哨的头一年
刘文鑫怕老伴受罪
独自在山上防火护林
随后
老伴也一同上了山
和刘文鑫一起成为护林员

几场秋雨过后
山里的天气凉了下来
这是护林员刘文鑫一年中
相对轻松的时间
不用在瞭望岗哨常驻
但他每天还是会例行
在村中、山间巡查
“6月到9月
林子里湿度大、雨水多
相较于春季防火
压力会小一些”
刘文鑫说
“但是也不能掉以轻心
还是得经常在林场里走走
心里才踏实”
图片
刘文鑫在工作。辛阳摄

从义务护林员到专职护林员
年过六旬的刘文鑫
已经守护马刚林场
10万亩山林
20多年

在沈阳沈北新区最高点
海拔307米的马刚林场虎山瞭望岗哨
春季的大风把山尖上
这座蓝色红顶的三层岗哨
吹得呼呼响
‍‍‍‍‍‍‍‍‍‍‍‍‍‍“七八级风
这种天最打紧的就是警惕火情”
刘文鑫说
那会儿正值森林防火关键时期
刘文鑫和老伴敖静云
要在瞭望岗哨上轮流眺望森林情况
他还会时不时到林子中步行巡视
“晚上也要起来几次
看几圈
要不总觉得差点儿啥”

穿梭于林海之间
守护10万亩山林
几乎是刘文鑫和老伴
每日工作和生活的全部
观察火情看似简单
却需要高度的责任心和丰富的经验
简陋的办公桌上
整齐地摆放着“六大件”
望远镜、对讲机、手电筒
手机、记录本和护林员袖标
记录本上
详细地记录着每天不同时段的天气状况
能见度和林区情况
5年多来
刘文鑫已经写了20本这样的护林日记

如今
刘文鑫早就成了这10万亩山林的“活地图”
“我对森林有着深厚感情
也深知林区防火的重要
只要身体还能行
我和老伴就会一直干下去”
刘文鑫说

“守好林子

培育好苗木

一生就值了”


胡值朝
1948年出生
是湖北省十堰市竹溪县
十八里长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
退休护林员

从1983年起
他在荒山造林576亩
拯救珍稀濒危植物小勾儿茶
成功繁育红豆杉、珙桐
小勾儿茶、鹅掌楸等珍稀名贵植物
共80多种
2016年6月
被授予“全国绿化劳动模范”称号
胡值朝每年巡山护林
超过180天
行程超过10万公里
他的足迹遍布保护区里的每个角落
胡值朝说
“这里的每一棵树我都有感情
只要天气晴朗
我都要上山去看一看”

图片

胡值朝在观察树木。吴君摄

40多年前
胡值朝所站的地方还是一片荒山
光秃秃的

1983年
竹溪县为了鼓励村民种树
实行谁种树谁受益的政策
作为当时竹溪县双桥乡
双坪村的党支部书记
胡值朝想做个表率
第二年一开春
胡值朝拿出积蓄买来树苗
劝说家人跟他去荒山上种树

4年间
胡值朝一家共种了18万株杉树
造林面积达576亩

如今
保护区里的荒山已全部被森林覆盖
胡值朝的杉树都已长到了10多米高
……

图片

胡值朝在巡山护林。

“现在老了
走几步就累了
以前我每天巡山
要走六七十公里
胡值朝一边走
一边说起自己当护林员的往事

2001年
和胡值朝一起植树造林的儿子
生了重病
有人劝胡值朝卖树给儿子治病
他说
“我永远不会动卖树的心思”
儿子去世后
胡值朝巡山更勤了
“只有守好这片林子
我心里才踏实”
胡值朝说
想念儿子的时候
他会摸一摸树干
觉得就像在抚摸自己的孩子

巡山面临很多危险
许多深山都没有路
胡值朝经常在悬崖边上行走
一不小心就会滑倒

一年又一年
胡值朝一直行走在山林间
见证了一代又一代护林员的成长
“不论是年轻护林员新上岗
还是科研人员来考察
都是我来当向导
哪里的树长什么样
我最清楚”
胡值朝自豪地说
3万多公顷的林区地图
全都刻在他的脑海里

胡值朝说
“我不懂什么大道理,守好林子
培育好苗木,一生就值了”

“活化石”的“护花使者”


轿子山的“铁树”开花了
中屏管护站的巡山员笑开颜
“铁树”又名苏铁
一般生长10年以上才可开花
苏铁由于生长缓慢
因此“铁树”开花的景象极为珍贵

图片
位于轿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禄劝县乌蒙乡和中屏镇交界处的
普渡河片区中屏保护站
是昆明市唯一一个
有攀枝花苏铁分布的区域
由于攀枝花苏铁在研究植物区系
植物地理、古气候和古地理
等方面有重要意义
因此被誉为植物界的“活化石”
也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

图片

眼看着攀枝花苏铁开出美丽的花朵
乌蒙乡舍姑村阿布落村村主任李虎章
露出了欣喜的微笑
李虎章是攀枝花苏铁的
第一代守护者之一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
就参与攀枝花苏铁的保护工作
“我们村村民们从上世纪70年代
就开始保护苏铁了
因为从那时候开始
攀枝花苏铁的数量就太少了”
李虎章说道
图片
(乌蒙乡舍姑村阿布落村村主任李虎章)

李虎章介绍
村里采取了“一家一月”的保护政策
每家负责一个月苏铁的监督工作
监督期间
每天都要进行将近4小时的巡山工作
考察攀枝花苏铁是否被损坏
“保护攀枝花苏铁
是我们每一个村民的责任
因为我们不想让它们在这片山林里消失”
从过去的村民到如今的村主任
李虎章每一缕白发
每一寸手茧上
都包含着对攀枝花苏铁的
付出与热爱
图片

“一间屋,一片地
24小时,一个人”
这是中屏管护站巡护员王国汉
最简单的生活方式
自从轿子山中屏管护站成立以后
守护攀枝花苏铁
就成了王国汉每天的工作

图片
攀枝花苏铁中屏片区巡护员王国汉

攀枝花苏铁的生长速度极为缓慢
每一株幼苗的叶片生长
都需要近1至3年的时间
因此在攀枝花苏铁培育基地里
每一个步伐都要极为小心
而在常年累月的工作中
王国汉早已知道了
每一株攀枝花苏铁的生长状况与位置
比起说王国汉是中屏管护站巡护员
不如说王国汉
就是这些攀枝花苏铁的“大家长”
“攀枝花苏铁的浇水量极为讲究
太多会被腐蚀根部
太少又会导致叶片枯死
因此对其浇水一定要极为仔细”
作为专业苏铁巡护员
王国汉一天24小时
都需要在中屏管护站驻守
目前
保护区珍稀濒危植物攀枝花苏铁
种群数量已从2016年的338株
增加到现在的3565株

图片

“当我们建立攀枝花苏铁中屏保护区的时候
众多村民由于意识到
攀枝花苏铁的极其珍贵性
主动将原本在家门口种植
作为装饰的攀枝花苏铁
捐献给保护基地进行集中管护
移栽那天
众多村民都自发前来帮忙
这是我感到最感动的事情”
李虎章说道

图片

攀枝花苏铁
花苞饱满,色泽金黄
而美丽花朵的背后
是攀枝花苏铁守林人
一代又一代的坚守

美丽高岭的绿色守护者


塞罕坝机械林场
位于河北省最北部、内蒙古高原
浑善达克沙地南缘

1962年建场


刘军正在通过望远镜向远处的林海四处瞭望,王娟在旁边记录。张桂芹摄

“作为防火瞭望员
我们一定要守护好
这片来之不易的绿色”
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
防火瞭望员刘军、王娟夫妇说

近60年来
林场的建设者们在“黄沙遮天日
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
成功营造起逾百万亩林海的绿色奇迹
成为京津地区重要的防沙屏障
塞罕坝林场建设者
荣获联合国环境保护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

图片
刘军站在望海楼前。王海琦摄

刘军、王娟夫妇在这里
担任防火瞭望员
坚守了13年
房间内
有两架单筒高倍望远镜
分别架在东、北两个方向的窗边
刘军正在通过望远镜
向远处的林海四处瞭望
王娟在旁边记录
塞罕坝的防火期分为春秋两季
“防火期内
每15分钟就得向总场汇报一次
晚上9点到第二天早晨6点
则每隔1小时报告一次”
刘军说
看哪冒烟了就要及时上报
没情况也要报个平安

微信图片_20220122123018.jpg
航拍月亮山望海楼。王海琦摄

年复一年
日复一日的积累
让夫妻俩都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
刘军说
“草原火与林火不同
草原火是白色的烟
林火是黑色的烟
而雾是散状,没有根……”

缺少对家人的陪伴
是他俩心中最大的遗憾
“女儿从小就被送到姥姥家
一年见两次
最长一次有近两年没见面
到10岁时才接回围场放到寄宿制学校上学”
王娟说
“学校放假
孩子要么待在学校
要么到亲戚朋友家去
没办法”
如今
女儿已经成为一名医生
地面巡护、自动化红外视频监控、探火雷达
尽管塞罕坝机械林场防火技术越来越先进
由于机器监控的范围有限
防火瞭望员的作用依然不可替代

作为在塞罕坝林场工作了23年的“林二代”
刘军已经数不清做了多少次汇报
十多年来
看着眼前的树苗一天天长高
心中满是欣慰

踏遍青山人未老
可他们依然坚守如初
继续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
在绿水青山间勇毅前行

向守林员致敬!



来源:中新网


地址:广西百色市右江区站前大道32号

邮编:533099

电话:0776-2693189

邮箱:bssbllc@163.com

百林林场

微信公众号

百林林场扫一扫关注

官方网站

百林林场扫一扫进入

Copyright© 2022 版权所有 百色市百林林场 All rights reserved.

桂ICP备130062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