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广西桉树发展史,我们就不能不谈到国有林场。那么,国有林场在广西桉树发展过程中到底起到什么作用呢?

我国的国有林场建立于新中国成立初期,主要目的是培育森林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选择的地点大多在重点生态脆弱地区和大面积集中连片的荒山荒地上。
今天走访的这个林场更是如此,处于西江支流之畔、县域交界之地,当时划拨的土地基本在半山之上,且多为杂草丛生的荒山。
林场最初种植的是马尾松,组织了一批工人刀耕火种。由于耕种方式原始,大量荒山未能完成绿化。后来的“上山下乡”,来了一批城市青年,开路,建楼,也种上了一些杉木。改革开放之后,第一代马尾松进入了间伐期,部分进入了采伐期,而后陆续种了一些八角、玉桂等,基本形成了以松杉为主、八角玉桂为辅的树种结构。
国有林场是国家培育和保护森林资源的事业单位,建设投资来自国家,经费由财政保障。而上世纪80年代末,随着用材林逐渐进行采伐期,财政拨款逐年减少,直至全部取消,林场已经蜕变成自收自支的经营性事业单位,经费完全自理。
适逢中国经济突飞猛进之际,木材需求十分强劲,木材价格不断攀升,林场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职工的确过了一段好日子。

但是,这好日子却十分短暂,仅有数年的时间。
职工人数的增加,工资薪酬的提高,多元化投资的支出等,林场收入的增长速度远远低于支出的增长速度,慢慢陷进入不敷出的亏损境地。而另一方面,随着支出的不断增长,林场不得不加大采伐力度,甚至把正值生长高峰期的林木也一并砍伐,直接导致森林资源出现断层,青黄不接。以松树、杉木为主。但由于成材周期实在太长,一般要二、三十年才能砍伐,
对于本就实力不强的林场,当森林资源这个根基有了松动,那可是致命的呀。于是,不得不压缩各种开支,职工工资直线下降,甚至无法发放工资,职工只能拿着两三百元生活费过日子。甚至削减最基本的造林支出,把林地直接承包出去,恶性循环呀。

2002年4月,广西出台了《关于加快我区速生丰产林发展的意见》,利用良好的雨热条件,鼓励发展以桉树、相思为主的速生丰产林。有着推广示范功能的国有林场,自然得首当其冲。我们走访的这个林场也不例外。

当时有两个品种,二选一,桉树和马占相思。跟大多数人的想法一样,出于担心土地肥力、水源涵养等的考虑,他们选择了马占相思。殊不知,种下三年后的一场霜冻直接导致400多亩马占相思全部受灾,最后只卖了8万元,还不够林地清理的费用呢。
从此,他们就一心一意只种桉树,只要立地条件允许,全都种上桉树。短短数年时间,他们就种植桉树1.6万亩,桉树生长快,成材快,收益也快,林场经济日渐好转。

尽管对桉树这一外来树种的争议从来没有断过,但从我们走访的这个林场来看,发展很重要,但生存更重要。
生存是第一位,如果连基本的生存条件都没有了,那些什么发展、什么展望都是空谈。我们总不能过分强调发展导致的危机,“一夜回到解放前”,重拾那所谓“天人合一”的原始和谐。
来源:森林驴(微信公众号)